升学乐中职网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5 15:47:37
这段时间,芒果台《乘风破浪的姐姐》常常独揽人气排行榜,加入真人秀的姐姐们都成了议论焦点。
有关气质女神宁静的话题,大家也一直在探讨。从影片、电视连续剧到生活起居,她给群众留下了有一个拥有强大内心的霸道总裁印象。
她心直口快,不扭扭捏捏,虽端庄美丽,却十分有攻击性,像一头不会被人左右,有暴力倾向的小野兽!


宁静小的时候父母管得很严,虽然家境富裕,但常常面临来自父母的“棍棒式教育”。
她曾经也在节目里透露过一件趣事,便是跟班上每一个同学都有过争吵打架,足见小时候的她性格有多“火爆”。
而这种个性可能更多的是源自其对原生家庭来的父母教育。缺乏安全感的她或许只能用这种强硬的形式来保护自己那弱小的身心。
中国自古就有“棍棒底下出孝子”的传统思想,那在大量西方教育想法涌入的新世纪,棍棒底下真的还能出“孝子、状元郎”吗?#惩罚教育##家规#
宁静的率性而为在很多粉丝看来是“真实”,而我见到的是原生家庭的棍棒教育在给她带来有一个强大的内心此外,也带来了更多与父母感情的距离。
棍棒并没有让她“顺”,反而更为“叛逆”。
年近50的她也常常说自身叛逆,在《乘风破浪的小姐姐》中,其他的小姐姐呈现出性感迷人,她却想展现出很Man。
当别人都扎推唠嗑,她却要做个安安静静的小女子。
导演要求这样演,她却想那样演,整个便是有一个天生的反骨。

或许这就是“棍棒底下多逆子”的典型案例,小时候被约束的太多,总想着跟父母唱反调,数十年下来也就逐步出现了惯性思维。
卢森堡教授曾说过“小孩常年被责骂,他的归属感会变差,无法感受到爱。小孩会显得悲观谨慎,缺乏安全感和价值感,从而显得叛逆。此外,小孩会记牢每次父母对他的责骂,等有机会时,小孩会慢慢报复父母。”
我看到过一则新闻报道,说有一个10岁的小孩蓄意纵火,引发了多次连续性安全事故。
警方凭借监控没多久就抓到了他,当被问起蓄意纵火的原由时,少年说:“我老爸经常性打我,还经常性骂我早晚得进看守所。那我就早点进看守所给他看。”
此小孩的举动有些偏激,但报复便是一种叛逆的直观体现,你想叫我努力学习,偏偏我就是要逃课,你不许我早恋,那我就一定要那样做!

宗春山教授曾说过:“校园欺凌者常常有家庭暴力的父母,放弃管教的家庭等,他们更习惯于用暴力解决问题。他们利用对别人实施暴力,进而控制、压制他人,获得一种成就感和价值感,弥补内在虚弱的自我价值。父母有暴力行为的,会造成小孩的暴力倾向。”
不可责骂,那怎么管教小孩?
不少父母常常也会有“叛逆”的偏激想法,认为不责骂就等于是在纵容小孩。
这便是典型的由偏激认知走向不对认知。不打绝不会是纵容,不骂也能坚持原则。
杰出的教育家陶行知当校长期间,碰到两个孩子打架的情况,他制止之后,让先动手的同学前往办公室谈话。
到了办公室,见到那个小孩在等他。
便给了他一颗糖:“这是给你的奖励,因为你很守时,到的比我更早。""
接着又给了他二颗糖说:“这是你的奖励,让你停手,你听进去了,表明你懂得尊重我”
然后 他又拿出第三颗糖,说:“利用了解得知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了小女孩,你很有正义感。”
这个时候,男孩子情不自禁的哭了起来:“校长,我错了。用砖头打架是我的不对。”
陶行知又拿出了第四颗糖:“你已经认识到了错误。咱们的沟通也就结束了。”
很显然,不训斥、无棍棒的沟通也能有很好的教育意义,比“打”更温和,比“骂”更温暖,更能让小孩从内心深处接受错误认知的纠正。

不过,小孩毕竟是小孩,小孩做错事虽不倡导棍棒教育,但是还可以适当用惩戒替代棍棒。
惩罚孩子必须要有技巧性,既不可羞辱小孩的人格,又不可损伤小孩的身体,最佳的形式应该是利用惩罚能培养孩子的某方面能力,这才是“最佳惩罚策略”。
- 剥夺某项权益:例如,设定一个期限不可以玩玩具或玩游戏,凭借剥夺他感兴趣做的事来表示惩罚;
- 罚做家务:锻炼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培养家庭责任感;
- 罚做运动:锻炼孩子的体质;
- 罚静坐:锻炼孩子的耐心;
- 罚写字:这里的写字当然不是枯燥的课堂学习,可以利用一些小道具让孩子去拼成字,锻炼孩子的创造力。

惩罚的形式和犯错事件尽量有一定的关联性,让孩子在面临惩罚的同一时间,反省自己的错误行为。
惩罚孩子并不是目的,只不过想要帮他认清错误的本质,因此要掌握好“度”,要适时的权衡利弊,切莫“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其实我不想打孩子,但到了气头上总是忍不住,打完后又后悔了,还心疼的不行。”
相信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这其实也是父母对自身教育的无能和沮丧。
父母没有理智的心态,把愤怒的情绪都发泄到孩子身上,最终也只能是个恶性循环。
你会发现这样情况下的孩子,同一个错误会反反复复的出现,并不会有一点良性改变,有时反而会变本加厉。

那孩子犯错误该怎么“打”呢?#孩子需要棍棒教育吗#
1、不在大怒时打孩子。哈佛大学教育博士王涛在教育公益讲座上说过:“小孩不仅可以打,还应该打,但不能用手打,要讲究艺术,用'杖'打。体罚孩子一定要掌握4个基本原则:不占有原则,爱和规矩的原则,情商先于智商原则,共同成长原则,否则打孩子会出现负面作用。”
此刻,打孩子只不过是发泄情绪,并未能帮孩子纠正错误。
所以发怒的时候请深呼吸十秒钟,首先让心情平静下来。
打孩子是因为规矩而打,不是因为愤怒而打,要让孩子知道自身违反了规矩就要面临应有的惩罚。
这也是在给孩子“做规矩”。

让他知道自己错在哪里,违背了什么规则。“不是妈妈要打你,是妈妈不得不打你,打你是让要让你自己承担错误行为的责任。”
不要随便拿起东西就打,更不要用手打,而专用工具便是规矩的象征,要让孩子畏惧规矩,一见到工具就想到规矩,而不是畏惧父母。

告诉他即使做错了,父母也很爱他。
谁违背了规矩都要受到惩罚,他犯了错违反了规则,因此面临了惩罚,要让规则有威严。
有用的棍棒教育,可能一生唯有一回,就可以让孩子一生记牢并改进。倘若棍棒教育沦为家常便饭,对于小孩的教育有害无益,反而会增加小孩对你的憎恶!
教育本质并无对错定论!如何做父母,事实上是一生都要学习的课题。我们能做的便是给孩子必不可少的关心和爱,抓好这个“度”。
—EDN—
对于打孩子的“棍棒教育”,你碰到过吗?你赞成这种方式吗?欢迎在下发评论说说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