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校招生网,职校招生与学历提升信息网。

分站导航

热点关注

中国职校招生网在线报名

在线咨询

8:00-22:00

当前位置:

中国职校招生网

>

职校资讯

>

招生信息

山东省德州市职高(山东德智教育学校)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5 14:02:46

民国时期遵义私立大同中学师生合影“现身”

照片是对过去生活的追忆,其背后是岁月的沉淀、时代的缩影。每张老照片背后都有一个故事,每个故事都承载着一段历史。遵义,历史厚重,老照片里更有诉不尽的故事,演绎不完的情怀。您手中的它,也许记录的是一个年代,也许珍藏的是一份记忆,欢迎您与我们联系,让我们跟随“老照片·遵义事”一起回顾遵义的那些历史和记忆,挖掘那些从未面世抑或罕见的老照片中,散发着迷人、璀璨光芒的历史故事,为遵义历史文化添砖加瓦。

现代办学的先进,是当时私立学校遥不可及的,但我们依旧对那时候的学校、私塾充满好奇。近日,遵义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征集到两张来自民国时期遵义私立大同中学的老照片,起初查阅《遵义市志》,并未发现“大同”身影。带着诸多疑问,遵义晚报记者求助历史专家,所幸大同的存在被确定,虽然线索不多,却牵出了民国时期遵义县的辉煌办学史。

“市志”无记录盼寻后人证其校情

两张带有民国年间遵义私立大同中学字样的老照片出现,表示这所中学确实存在过,然而在《遵义市志》上却查无记录。记者看到,两张照片上分别写着:“遵义私立大同初级中学第六期一年级师生合影”及“遵义私立大同中学三十六年度第一学期全体师生合影”。照片中前排坐着的想必一定是老师,后排站得直直的学生们衣着整洁,女生穿着长裙,男生穿着中山装,当然还有一些“讲究”的男士穿着笔挺的西服。在民国时期能照张大合照,应该是件很兴奋的事,照相的人均脸带微笑,“咔嚓”一声,两张黑白老照片距今已70多年。

抗日战争时期,遵义城区人口骤增。《遵义市志》有所记载,当时,省教育厅遵照教育部指示,通令省内各中学增加班级和人数,并鼓励地方会社团体及个人集资兴办私立学校。于是6所私立中学应运而生,其中包括玉锡初级中学、豫章初级中学、城成中学、德隆初级中学、杰生初级中学、徳智中学,在校生共1000余人。各私立中学遵照国民政府民国22年(1933年)《修正私立学校规程》规定建立学校管理体制,并依照同级公立学校学制、教学计划等项组织教学,教师实行聘任制。

“《遵义市志》上无大同初级中学的记录,并不表示它不存在。”遵义市图书馆地方文献室主任代骊拿到这两张珍贵的老照片,希望通过《遵义晚报》寻找大同当年的学生或后人,以提供线索资料,这对下一步编著遵义历史影像资料具有重要意义。

大同线索不多却牵出民国辉煌教育

昨日,记者带着两张翻拍的大同老照片,找到了遵义历史文化研究会原会长曾祥铣。曾老向记者介绍,现红花岗区汇川区播州区在民国时期隶属遵义县,共有12所私立中学,最早办学是从抗战全面爆发后开始。

“12所私立中学中有6所在现在的红花岗区,5所在播州区、1所在汇川区。”曾老细数每所私立中学的名称,玉锡、豫章、城成、徳隆、杰生、徳智、明德、立行、诚正、自强、蓉溪,还包括大同。“大同属于地方创办的私立中学,第一任校长名叫周树农,解放后任遵义师专数学教授。”这两张老照片的出现,令曾老也觉得稀奇,“民国时期私立中学保存完好的相片不多,大同私立中学的资料又有限,所以照片很珍贵。”

随后,曾老找出了《遵义府志》和《遵义新志》。在由平翰撰写的《遵义府志》序中有一句话:“经行虽僻,无一二里无塾童声。省试举四十八人,郡获者常逾四之一。”由浙大张其昀教授主编的《遵义新志》中,他曾这样说:“遵义县教育之普及,虽江浙各县,罕为伦比。”曾老总结这两句话的意思,即是作者表达了民国时期遵义县教育兴旺之意。如:每走一公里左右就能听闻私塾读书声,全省每年出48个举人,遵义府就占了四分之一。遵义县教育厚重,虽江浙是出状元最多的地方,但教育都很少有遵义县如此普及。

私立中学源头清晰专家建议寻找更多线索

为了寻找更多线索,记者又走访了原遵义市(今红花岗区)《城乡建设志》副主编李连昌先生。

据他介绍,上世纪修地方志,遵义市(今红花岗区和汇川区)与遵义县(今播州区)在民国以前的内容是交叉的,所以资料可以互补。抗日战争时期遵义为大后方,接纳了大批流亡同胞。玉锡初级中学,设在老城南门外文化街袁公祠及马王庙,地方士绅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以老城公所资产为基金募资筹办。城成中学,设在桃源洞,以刘将军祠堂为校舍,用新城公所租佃收入为办学经费,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创办,即今遵义市一中前身。德隆初级中学,校舍设禹王宫(今遵义市第一职高校址),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国民革命军第一军军长、湖南人丁德隆到遵,由他出钱资助,以两湖(湖南、湖北)会馆房屋为校舍创建,故名德隆中学。杰生初级中学,民国三十八年(1949年)创办,校址在新城何家巷,与杰生小学毗邻,柏杰生父子独资创办。

此外,抗战时期还有从广西迁来遵义县的德智中学。建在县境区乡场镇的中学,有团溪私立明德中学,即今团溪中学前身。县南尚稽镇在陈公祠开办了大同中学,创建人何器之。1949年,鸭溪镇创办自强中学,首任校长王鹤列。同年,板桥镇曾筹办蓉溪中学,未开班。

抗日战争时期,遵义县推行战时民众教育实施办法,各中学把救亡图存,增强抗战力量作为办学宗旨。内迁遵义的浙大、陆军大学、军官外语班、步兵学校的讲师、助教、研究生及军校教员纷纷到各中学兼课,推动了遵义县中学的发展,对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文化交流发挥了积极作用,形成了遵义县教育史上的“战时繁荣”局面。

对于这两张老照片,李老师表示,由于《遵义县志》也只有一个表格中列入了大同私立中学的时间、地点和校长名字,并无实际内容,完全可以通过报纸寻找大同中学还健在的学生或后人,了解一下这所学校创建人及师生构成、办学等情况,为民国时期遵义县私立中学提供更完整的历史资料。(遵义在线 陈果)

2022年招生 在线咨询
本站覆盖全国各省市中高职专本科院校及计划外招生院校,汇总各校招生要求及专业信息,如您今年尚未被任何院校录取,请自愿填写下表,我们将在全国范围内筛选适合您就读的大学,安排招生老师与您沟通。即刻报名,圆大学梦!
*

学生姓名

*

手机号码

*

户籍地址

*

当前学历

 

意向专业

立即提交 《隐私保障》

分享:

qq好友分享 QQ空间分享 新浪微博分享 微信分享 更多分享方式
(c)2025 www.zgzyxxz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SiteMap 鲁ICP备2023046845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