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怎么样(北师大附小)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8 17:20:46
新华社北京6月19日电
新华社记者王镜宇
6月11日的中午,天气有些炎热。走进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的校园,第一眼看到的是操场。13:45左右,操场上热闹非凡,满眼都是踢足球、打篮球、跳绳的孩子。这样的场景在午间的校园里并不多见,也让记者对尚未谋面的吴校长多了一分亲近感。
这次采访是中国篮协推荐的。白喜林秘书长说,实验小学的篮球活动开展得不错,可以跟吴校长聊聊。没想到,落座之后,吴校长先滔滔不绝地说起了足球。
吴建民校长
足球开路 “童友杯”走过十八载
“我们的校园足球联赛是2001年开始的。有一位上海女足退役的运动员张红军,从北师大毕业后到我们学校任教,搞足球比赛一开始是她给我提的建议,”吴建民说。
吴建民自己也喜欢体育。在西北师范大学读本科的时候,他就参加过新生排球赛,后来又选修了篮球,还踢足球。因此,他和张老师一拍即合。
比赛创办前,学校少先队大队委员会在全校师生和家长中开展了“足球比赛奖杯名称及杯形设计征集”活动。经过多轮评选,当时9岁的梁甚行设计的奖杯图案和当时7岁半的杨婧璇起的“童友杯”杯名入选,“童友杯”就这么诞生了。
第一届比赛以班级赛的形式展开,三、四、五3个年级的同学参加。虽然是业余比赛,组织得相当专业。不仅决出了名次,还评出了最佳射手、最佳守门员、体育道德风尚奖、最佳表现奖等诸多奖项,获奖面很广。
不过,吴建民很快发现了一个问题。“比赛在中午举行,下午的第一节课没法上了。赢球的兴奋不已,输球的垂头丧气。”想来想去,吴建民有了主意。学校要求老师及时调整教学内容,让老师和同学们讨论应当如何对待输赢的问题。
从品德课开始,足球与其它学科融合的“实验”在北师大实验小学越做越多。语文有了足球赛征文,信息技术课上有了足球为主题的电脑绘画,数学老师结合比赛教统计,英语老师给孩子们讲解场上各个位置的英语表达法,此外还有文字小记者、摄影小记者、拉拉操……
“经过18年的发展,我们的足球比赛已经成为校园里重要的教育活动,每年从9月份持续到11月,遇到雾霾天比赛顺延,有时候到11月底才结束,”吴建民说。
为了让更多孩子参与其中,比赛的赛制不断变化。从开始的小组第一争冠军,到孩子们要求的交叉淘汰赛;从7人制到8人制,再到上、下半场参赛人员不能相同;从3个年级参加,到一、二年级引入3对3比赛之后的6个年级全覆盖;从男女生混合比赛,到五、六年级女生单独组队参赛。让吴校长颇为自豪的是,现在学校98%以上的孩子都参与过足球赛和相关活动。
篮、排跟上 三大球遍地开花
在“童友杯”足球赛举办了10年之后,吴建民将这个成功模式复制到篮球上。2011年,“同梦杯”篮球赛首次举行。开始是半场3对3比赛,现在已经发展为五、六年级男生比赛全场5对5,赛季是每年4月中旬到5月底。开始是男生参加,现在男、女生分开比赛。由于打篮球对身高有一定的要求,比赛在四至六年级举行。如今,中国篮协大力推广小篮球项目,吴建民正琢磨着对学校的篮架进行改造调整,想把篮球比赛也覆盖到1至3年级。
吴校长的体育意识也感染了他的学生们。看到足球、篮球比赛在校园里开展得如火如荼,五年级的女生提议办排球比赛,吴建民欣然应允,还专门从体育院校招来了排球专项老师。2018秋天,首届“童心杯”排球赛在六年级同学中举行,这回“三大球”全齐了。
在开展校园足、篮、排比赛的基础上,吴建民又在五年级进行了体育选修课的尝试,重点教这三项集体球类项目的专项技能。目前,北师大实验小学有10名体育老师,其中足、篮专项老师各3名,排球专项老师1名。
“在我们学校,体育老师的待遇比一般老师高一些,大队辅导员也由体育组的孙彬老师担任。他们不但要上体育课,中午和下午放学后还要组织比赛和课后活动,工作很辛苦,但是积极性也很高。”
德智皆寄于体
体育项目那么多,为何吴校长偏爱三大球?
吴建民解释说,作为校长,他鼓励孩子们参加各种体育运动。之所以在校内大力进行三大球的普及推广,是因为这几个项目都是集体球类项目,更适合在校园里开展。一些单项的项目,可以由家长根据孩子们的兴趣自主学习。除了三大球之外,学校还广泛开展跳绳运动,并组织了武术、冰球等项目的校队。
吴校长告诉记者,他之所以花大力气在校园里推广三大球项目,也因为他高度认可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中讲的一句话:“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在他看来,广受欢迎的足、篮、排项目绝不仅仅是几项运动,更是重要的教育载体。
“比如,大家都说要培养孩子的合作意识和遵守规则的意识,如果没有载体怎么实施?老师常常教育孩子要‘胜不骄败不馁’,如何体现?我觉得,体育的价值远远超过运动项目本身,集体球类项目尤其突出,”吴建民说。
从2017年开始,北师大实验小学的高年级孩子开始在足球赛中担任边裁,为此学校还在高年级学生中开展了裁判员技能培训。在吴建民看来,孩子们参与了执裁之后,会对遵守规则、尊重裁判有更深刻的理解。
吴建民坦言,他在学校里推广三大球、开展比赛,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运动员,而是为了提高学生体质、促进孩子的身心健康,为了让更多的孩子参与其中。因此,才会引入“上、下半场比赛场上8人不能相同”的规则。令他感到欣慰的是,在2017年和2018年由海淀区第三方机构组织的学生体质检测中,实验小学的体质健康测试优秀率分别为41%和43%,远高于平均水平。而他作为校长的直观感受是:冬天生病缺课的孩子少了。
吴建民和他的同事们也用一些点滴细节来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比如,高年级的足球校队每年选拔,今年选不上的明年还有机会,今年选上的并不意味着进了保险箱;在足球场边的高墙上,悬挂着几十位校队队员的大幅照片;“童友杯”“同梦杯”等赛事的前三名在全校升旗仪式上颁奖;校园足球赛引入了网络直播,中午家长可以在办公室观看孩子的比赛;每年12月学校都举行跳绳比赛,各类体育活动基本覆盖整个教学年度。
无心插柳培养出“准职业球员”
与18年校园足球联赛的沉淀相比,北师大实验小学校队取得的成绩不算特别突出,曾在一些市级比赛中获得过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的名次。
但是,吴建民对此一点也不放在心上。用他的话说:“孩子的成长是第一位的,成绩是附带的。”
在这样重兴趣、重参与不重输赢的氛围中,也有孩子走上了职业足球的道路,比如2000年出生、如今在中甲石家庄永昌预备队的李奇隆。
李奇隆是小学三年级才开始接触足球的,当时就是通过“童友杯”的比赛。
“第一年踢着玩,水平一般,第二年还可以,班级拿了年级冠军,再后来就进了校队,”李奇隆回忆说。
在第11届“童友杯”五年级的比赛中,李奇隆打进5个球,排在射手榜第二位,获得了最佳表现奖。在2012-2013赛季北京市的“小西甲”校园足球联赛中,六年级的李奇隆在30多场比赛中打进96球,名列射手榜第二位,并被评为联赛“最佳球员”。
小学毕业之后,李奇隆去了有足球校队的北大附中,再之后以足球特长生的身份进入八一中学读高中。刚念到高一,石家庄永昌相中了司职前锋的李奇隆,在冬训试训之后将他招入了预备队。
李奇隆清楚地记得,当年在小学踢球的时候,吴校长经常会和孩子们互动。校队比赛的时候,他也会给孩子们加油鼓劲,输球的时候会安慰他们。他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不要把胜负看得太重。
“吴校长不会给我们压力,在比赛中我们能够放得开,很轻松。这样的心态,我一直保持到了现在。”
李奇隆说,他踢球就是因为兴趣,他很喜欢梅西。到高一之后,他坚定了要走职业这条路的决心,家人也很支持。他的目标是进国家队,“希望不要有伤病,一直踢下去。”
场地资源是瓶颈 一入初中“深似海”
在吴校长看来,在校园开展三大球,最大的挑战是场地资源的问题。北师大实验小学有一块7人制人造草皮的足球场和两片篮球场,与周边的一些小学比算是操场面积比较大的了。可是,足球、篮球项目在校园里广泛开展起来之后,要满足30多个班孩子的使用仍然显得很紧张,一度出现学生下课后争抢篮筐的情形。因此,学校体育老师的一项重要任务是将场地使用时间划分给班级,以便有序使用。校园墙边靠近足球场的一窄条跑道也被利用起来,装了一排篮筐,方便孩子们练习投篮。
还有一件事让吴校长略感心忧,那就是孩子们一进入初中之后参与运动的时间“跳水”式下跌。
“不少孩子毕业之后在附近上初中,回学校时看到小学生们在操场上玩,特别羡慕。”
吴校长的女儿刚上高中。回想起当初孩子进入一所市重点中学念初一之后陡然增加的课业负担,他也难有良策。于是,他只能让孩子们在小学阶段尽可能多参加体育锻炼,为未来的6年中学生活储备一点“体质基础”。
吴校长也期待着全社会对于体育的观念和认知会逐渐改变。他说,当初他本想效仿常青藤的做法,联合周边的一些小学做校际间的足球和篮球比赛,却未能获得积极响应。他期待着将来有一天,有更多的校长能够更加认可和利用体育的教育功能。
“体育的教育价值被远远低估了,我们可以做得更好,”他说。
图片:北京师范大学实验小学提供
中文编辑:树文
新媒体编辑:周欣
签发:彭东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