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城职业技术学院(武城职业技术学院)
来源:中国职校招生网 时间:2022-07-28 11:41:48

武城县因皇帝而得名的村庄(下)
文/陈仲魁
(二)因赵匡胤而得名者
此类村庄,在武城县境域内,堪称独此一村,别无他庄。
甲马营(隶属甲马营镇) 该村东为“新甲路”(新城至甲马营)终点,西傍“卫运河”大堤;现为由周、董(以上为大姓)、王、常、郑、高、刘、耿、潘、辛、庞、孟、白、魏、卢、张、李、曲、杨等19姓氏,村民计1247人构成的多姓大村,也是一个千年古村。
村名的来历:源自一个民间传说,原曾名“下马营”。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初登帝位时,为平定天下,曾领兵到过此地,并在这里下过马、巡过营,遂赐名为“下马营”。若干年之后,被演绎为“甲马营”。有诗为证:明弘治进士、南京(留都)户部尚书李廷相,在走水路途经“甲马营”时,曾写下《过甲马营有感》的光辉诗篇。诗曰:“甲马营中秋气高,赵家南渡火光销。桓曹只解窥神器,天子元来自有谣。”这说明,那时即有“甲马营”一说了。
另传,其后称“甲马营”始自清初时期。是说康熙皇帝下江南时,由水路曾路过此地,当问及此地叫何名时,被告知名“下马营”,康熙帝颇感不祥,遂赐名“甲马营”。可见,此说与李廷相诗中的朝代明显不符,其更名的时间,当在明弘治朝之前,或更早些,之后历代沿袭其名,迄今未变。时至1973年,因“卫运河”拓宽,该村遂南迁300米,现为重建后新村、新址。
该村由于西傍大运河,在历史上堪称武城县的名镇、重镇。不仅是武城县府衙三署之“巡检司”、“漕递所”、“水驿”的驻地,而且还有重兵驻守,其地位和作用,相当于原恩县的四女寺,由县丞亲率县衙各司、所等部门坐阵,史称“恩县二衙”。
该村还是“兴教立学”的文化村、模范村。这里曾有明代时期的“社学”一所,清代时期的“县立甲马营义学”一所和“大田里甲马营民立初等小学堂”一所。
这儿,拥有多处古迹遗存。汉代的“东阳县遗址”、明代的“甲马营堡子城”(军营)、无名古墓“娘娘坟”、清代的“牛蹄窝石闸”,明清时期的历史景观——“武城(前)八景”之一的“桃园晓露”,以及“武城(后)八景”之一的“桃园春色”等都曾在此处,可惜如今多已无存、难觅。
这儿,是两位革命老前辈的故里。他们是:
董立芳(1918.12——1994.2) 我县早期革命老党员、老“八路军”,我军高级将领之一,1961年授予大校军衔。1938年5月参加“八路军”,同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129师新第四旅政治部民运科干事、股长、教导员、组织科副科长、新河县大队副政委、政委,渤海军区警第七旅第十五团政治处主任、28军政委、河北省军区政委等职。
孟庆玉 抗日战争期间,任武城县大队情报科长,革命烈士。1942年7月,他在收集敌军情报时被捕,被关入甲马营据点。在被关押期间,面对敌人的严刑逼供,他大义凛然,视死如归,不幸被凶残的敌人活埋而壮烈牺牲。
隶属沿革:明清时期至民初,为武城县之“甲马营镇”驻地;武城县之“大田里”(里,界于乡村之间的基层自治组织)驻地,后沿属武城县刘堂乡;1941年始,隶属武城县抗日民主政府第六区;建国后,1955年隶属武城县人民政府东屯区;1958年3月至10月为甲马营乡党委、乡政府驻地;同年10月始,为甲马营人民公社驻地;1958年12月至1961年7月夏(津)、武(城)两县合并期间,为夏津县甲马营人民公社驻地;两县分立后,仍为武城县甲马营人民公社驻地;1984年机构改革后,复为甲马营乡驻地;2010年5月,甲马营撤乡设镇,并为镇的驻地至今。
(三)因明宪宗而得名者
在武城县各镇街的村名中,如果说哪些村是源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大多能说出一二。但源于明代皇帝的,却少有人知,也无人提及。
大祁庄(隶属郝王庄镇) 该村现为由祁(大姓)、杨、赵、张等4姓氏,村民计1092人构成的大村。
村名的由来:系因感念“皇恩”,并以村庄规模与姓氏相合而得。在村史上,先后曾有“孙家庄”、“赵杨庄”、“赵家林”、“赵家行”、“大祁庄”五个村名。
前四个称谓,均源自移民来此立村的先后顺序和姓氏。其中,“赵杨庄”,为“双姓”村名,因赵、杨两姓氏而得;而赵氏“单姓”村名,是源于赵氏始祖于明初从青州(益都)“四家庄”迁此立村,故名“赵家林”,后改为“赵家行”。
现村名之得,则与明宪宗朱见深有关。据该村《祁氏家谱》记载:该村原名“孙家庄”。“祁氏始祖”于明初,自湖广铜鼓卫逃难至此,适值当时村中已有赵、杨两姓,遂在此处安家落户。传至其四世祖祁云,由于他善于理财,兴家有方,一方面垦荒种地,勤于耕作;另一方面兼做丝锦生意,不久便发了家,成为富甲一方的财主。明成化(宪宗年号)年间,天遇大旱,庄稼颗粒无收,外出逃荒要饭者、病饿而死者无以数计,素以“积德行善、扶危救困”著称的祁云,不仅广设粥棚,而且捐银、捐粮赈济灾民,一时间官民齐赞,声名远扬。皇帝闻奏龙颜大悦,遂降旨册封祁云为“义官”。从此,祁氏繁衍愈盛,为感念“皇恩”,扬名后世,遂依村庄规模(一说比照村北之“祁庄”)、姓氏,更村名为“大祁庄”,沿用至今。
该村既是“兴教立学”的先行者,又是“民间艺术”传承的模范。早在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二月,即创办了新型学校“区立大祁庄初级小学”一所。
“地秧歌”是他们至今仍保留的传统民间艺术,且历史悠久,闻名远近。其表演与扮相颇具特色,独树一格。2007年10月,被列为武城县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隶属沿革:明清时期至民初,隶属恩县二乡十二图管辖;自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一月始,为恩县第二区二十乡驻地,后沿属恩县人民政府第二区;建国后,1956年3月之前,隶属恩县;同年同月恩县撤销后划归平原县;自1965年始,划归武城县管辖,隶属郝王庄公社;1984年机构改革后,改称隶属郝王庄乡;2000年5月,郝王庄撤乡建镇,复改称隶属郝王庄镇管辖至今;现属“付祁庄社区”,并为社区驻地。
(四)因“无名皇帝”而得名者
在武城县四女寺镇,有一个无上荣耀的村庄,尽管知道是明代的一位皇帝的“赐名”,也曾有过相关原始资料,但因历史的变故,其资料亦遗失殆尽。如今,却难以说清是哪位“皇帝”所赐。有如下例:
礼义庄 位于四女寺的西南方,“龙四路”(龙湾至四女寺)北侧,是一个具有近2000年历史、人口众多的古村、大村。
村名的来历:因明代的一位皇帝“赐名”而得,原曾名“李裸(luǒ)庄”。原本为明代一位皇帝的“赐名”,但因相关资料的遗失,如今却无人能说清是哪位“皇帝”所赐。至于村名之得,有两种说法:
其一,“礼义庄”得名,系由“钦差大臣”赐名而来。相传,因村中李氏居多,初名“李裸庄”。时至清代,有一位钦差大臣曾路过此地,嫌村名粗俗,又见村民颇知礼仪,遂赐名“礼义庄”。
其二,“礼义庄”得名,则是源于皇帝御赐。相传,明代时期,遭遇灾荒之年,该村张氏之三世祖张福林,因曾为朝廷捐粮万担,赈济灾民,又苦读圣贤书,深蒙皇上恩典,被敕增“员外郎”之职,赐“黄缎圣旨”一卷,《功厚宗德》牌匾一块,并恩赐村名为“礼义庄”。令人惋惜的是,由于年代久远,上述御赐之物,连同原始《李氏家谱》尽皆遗失,致使后世无人能说清到底是哪位皇帝,故而只能称其为“无名皇帝”了。
究其庄名的含意,实则是源自“五常”中的“礼、义”二字,犹常与“廉、耻”相联,由此组成“礼义廉耻”的箴言,一向被封建社会视为“国之四维”。古人认为:“礼”定贵贱尊卑;“义”为行动准绳;“廉”为廉洁方正;“耻”为有知耻之心。以上四字,作为封建社会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这才是明代那位“无名皇帝”,在更改“旧庄名”,赐予“新庄名”时的本意。笔者以为,其“一说”有点牵强附会,难以令人信服;而此说则立意高远,发人深醒,且据人据事,有根有据,令人口服心服。
该村在历史上为“兴教立学”的模范村。他们先后于民国九年(1920年)一月、民国十一年(1922年)六月和民国十七年(1928年)二月,相继创办了新型学校三所,即:“礼义庄区立第一初级小学”、“礼义庄区立第二初级小学” 及 “礼义庄区立第三初级小学”。这在当时村办小学中,实属罕有。
这儿,还有明代时期的“古建遗址”一处。2010年11月16日,被武城县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建国后,由于“礼义庄”人口剧增,便在原村名不变的前提下,以各自居所方位,析一为三。位居于“东”者,名“东礼义庄”,简称“礼东”;位居于“中”者,名“中礼义庄”,简称“礼中”;位居于“西”者,名“西礼义庄”,简称“礼西”。
隶属沿革:明清时期至民初,隶属恩县二乡管辖,并为三图驻地;自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一月始,为恩县第三区礼义乡驻地,后沿属恩县人民政府第三区。
建国后,1956年3月之前隶属恩县;同年同月恩县撤销后,划归平原县管辖;1965年划归武城县,隶属四女寺公社;1984年机构机构改革后,改属四女寺镇,2000年因合乡并镇,四女寺被撤销镇的建制,其辖区划归滕庄镇管辖;2009年滕庄亦撤镇,隶属鲁权屯镇;2011年恢复四女寺镇的建制,复回归四女寺镇管辖至今。(完